im体育在线官网

发展规划
首页 · 学校概况 · 发展规划

 im体育在线官网“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增强学院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院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回顾“十二五”,学院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得到各级人民政府关心支持,始终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特色办学,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坚持以产学研促进创新,成立“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坚持规模扩大与内涵提升相结合,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招生就业进出两旺;在较短的时间内跨入了江苏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前列,先后荣获国家级实训基地,省级重点专业群建设单位,苏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商务厅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等一系列荣誉,具备了向更高目标冲刺的条件,也为“十三五”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院目前已完成校舍建筑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三期工程“文体活动中心”、“行政教学综合大楼”和第八号宿舍楼”的建设也完成规划并陆续开工建设。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314人,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比37%,拥有“双师素质”教师占比43%;学院设有5个系,28个招生专业,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此外,学院还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各一座,各类实训室53个,实训场地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910.5万元,建有完善的校园E化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各类文体及学生生活设施也基本配套,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两岸职教资源融合共享。学院充分利用台湾技职体系和产业资源优势,融合两岸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借鉴台湾“建教合作模式”,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特色化道路,打造出 “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昆山阳澄湖(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性平台,开创了政行企校多方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学院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教育教学改革,按照林赐农董事长提出的“坚持实践开辟多元发展园地,精进创新彩绘技职教育家蓝天”工学结合专班精神,2010年创建了“工学结合专班”,构建了以“一载体”、“三阶段岗位”和“三课程体系”学生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多专业、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与此同时,“工学结合专班”人才培养模式也深得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薪资水平高、个人发展前景好,彰显了以“工学结合专班”为载体的特色职教理念的优越性。

学生教育管理扎实有效。学院注重加强对学生日常管理教育,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抓紧抓实学生入学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工程、创新学生专业学习社团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等,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学院积极落实就业工作两级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就业基地”建设,通过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实现了毕业生的有效高效就业:毕业生薪资水平位于江苏省24所民办高职院校之首,毕业生就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全省民办高校第六位,企业满意度达到96%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回首“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未来五年将是学院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1.从教育发展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政策措施,绘制了深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蓝图,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体制改革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凸显了加快高职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生源的持续减少也使得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形势愈加严峻,加之社会对高职学历毕业生的认可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偏见性,也影响到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学校的进步发展。

2.从区域发展看。未来五年,昆山将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智力等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长三角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庞大的企业集群与持续发展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毕业生营造优良的就业创业环境;地方各级政府及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支持程度的提高,也为学院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3.从自身发展看。我院2015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未来三年,学院建设和发展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同时,在两岸职业教育合作逐步深入的背景下,通过继续借鉴台湾技术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深化两岸高职教育合作,将有助于推动我院新型职教模式的探索与发展。与此同时,对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标准,学院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如: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亟待提升,“双师型”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社会的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需要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学院内涵建设还需不断夯实等,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重视并改进提高。

 

二、“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以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实施方案为指导,扎实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重点特色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师资结构更加合理,师资数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队伍、优秀教学团队与办学规模、事业发展相适应;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强化招生就业工作,招生就业水平保持省内民办高职院校前列;巩固现有合作办学项目,稳步推展中外合作教育规模;持续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信息化服务提升到国内民办高校的领先水平;深入实施“文化铸校”战略,秉承“诚正、弘毅、奋进、创新”校训精神,凝炼并弘扬符合登云实际的校风教风学风,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文化氛围;校园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环境更加优美。2020年,努力把登云学院建设成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更为广泛的海峡两岸文化教育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支持的重要力量,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符合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的苏台两岸知名、特色鲜明的民办应用型本科学院。

(二)办学定位

坚持以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昆山、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质量求发展,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求,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勇于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和较宽知识面,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项目

现状

规划指标

应用型本科标准

在校生数

全日制在校生数(人)

6947

6000

不少于5000

师资
队伍

专职教师

专任教师(人)

218

300

不低于280

正高职称教师(人)

10

20

不低于专任教师的30%,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

副高职称教师(人)

31

70

副高及以上职务教师占比

18.8%

30%

研究生以上学位教师(人)

77

120

不低于专任教师的30%

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占比

35.3%

40%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47%

80%

省级教学名师(名)

1-2

院级教学名师(名)

10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个)

1-2

院级优秀教学团队(个)

5

兼任教师(人)

342

72

兼任不超过专任的1/4

兼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24%

生师比

17.86

17.861

不高于18:1

占地
面积

校园占地面积(亩)

696

不低于500亩,生均达到60平方米

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

66.79

77.34

校舍
面积

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108,112.42

187,612.42

不低于15万平方米,生均达到30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积(平方米)

15.6

31.27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

48787

120287.48

生均不低于20平方米

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7

20.05

教学

仪器设备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4308.93

7300

生均不低于5000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6202.58

12167

实验实训室(个)

49

58

拥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以理学、工学、农业等科类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应当有必需的教学实习工厂和农(林)场和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个)

5

8

校外实训基地(个)

59

79

图书资料

纸质图书(万册)

34.4651

50

生均不低于80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生均纸质图书(册)

49

83

专业课程建设

学科门类(个)

涉及3个学科门类,工学14个专业、管理学11个专业、艺术学3个专业

涉及3个学科门类,工学16个专业、管理学 10个专业、艺术学3个专业

首批规划升本8-10个专业

1个以上主要学科,主要学科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专业

普通专科专业(个)

28

29

院级品牌特色专业(个)

3

5

院级优质课程(门)

7

10

新建在线课程(门)

7

10

新编教材(本)

20

30

招生就业

专升本“3+2”合作办学(家)

1

3

中高职“3+3”合作办学(家)

10

30

年平均招生数(人)

2000

2000

学生初次就业率

95%

80%

学生年终就业率

98%

98%

就业专业对口率

66%

70%

毕业生留昆率

18%

30%

就业基地数

31

60

校企合作

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服务平台

1

3

校企合作运营载体(个)

2

5

连续2年以上稳定深度合作企业数(含校外实训基地)

55

100

企业捐赠设备价值(万元/年)

113.7

200

科技服务

省级以上课题(项)

7

10

科研经费到款(万元/年)

30.85

150

专利成果(项)

19

50

社会培训规模(人次/年)

661

2000

社会培训及服务收入(万元/

61

600

开放办学

境内外合作高校和科研单位(个)

4

5

两岸师生互访交流(人次/年)

80

100

(四)发展思路

围绕“十三五”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牢固树立“三个注重”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四个优秀”的奋斗目标,加快实施“五大战略”,重点开展“六项工程”建设,培育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树立“三个注重”的办学理念

注重“以人为本、特色办学”;注重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学;注重“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服务发展”。

2.实现“四个优秀”的奋斗目标

实现“优秀的办学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秀的管理水平、优秀的教学质量”的奋斗目标。

3.实施“五大战略”

一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解决核心竞争力问题;二是实施“政行企校合作”战略,着力解决办学体制机制问题;三是实施“特色品牌”战略,着力解决专业错位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四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着力解决学院和教师可持续发展问题;五是实施“开放式与国际化”战略,着力解决开放办学和与国际接轨问题。

4. 重点推进“六项工程”建设

一是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程,打造“品牌+特色”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造就一支“敬业+双师”的师资队伍;三是推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增强“技术+技能”的社会服务能力;四是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程,构建“效率+活力”的管理模式;五是推进“办学条件建设和优化”工程,打造“现代+美丽”的智慧校园;六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培养“人文+特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专业建设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建立动态化专业建设管理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和“协调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适时调整学院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紧密围绕行业、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构建“建筑工程专业群”、“室内设计专业群”等若干专业群,重点打造“机电一体化技术”“酒店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省级重点专业。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两岸产学合作联盟,全面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实训教学管理,创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生产性实训建设,逐步扩大生产性实训比例。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下的各类综合性实践课程标准、实训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逐步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持续深化“一载体、三阶段岗位、三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专班精致化管理,创造条件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核心课程、项目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4.强化课程和教材建设

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建设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展优质课程建设,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打造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组织落实院级、省级以上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以省级以上规划教材为重点,建设符合岗位操作要求的教材体系。

5.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进一步落实教师下企业带班制度,加强对在企业实习学生的教学指导。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科学设置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鼓励探索多元实训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实训室开放制度,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实训;加强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强化实习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分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确保学生实习有详细的计划安排,有组织领导,有具体的实践任务。

(二)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1.加强师德教育,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术道德承诺制度,完善奖罚机制,实行教师职务聘用、职称评聘“师德一票否决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加强对新进教师、辅导员的重点培训;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参与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评价,促成优良的师德师风。

2.多措并举,大力引进人才

充分利用昆山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深入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等部门,更主动、积极的招聘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对于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除了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外,进一步提供科研经费、住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待遇,逐步推行完善职业年金制度,营造制度、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

3.分层培养,提升双师素质

加强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学院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选拔培养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校内骨干教师遴选和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大培养经费投入,鼓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建教学团队,支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进修攻读学位、开展学术交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开展科研合作。积极推行青年导师校内指导制度,有计划的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鼓励并要求青年教师下企进行生产服务性实践锻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校企师资混编,保障兼职队伍

建立健全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根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对兼职教师实施分类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对学院专任教师“传、帮、带”的指导与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我院民办高校灵活的产学合作机制,实施校企人才互聘互用,建立校企混编师资团队,进一步改善师资结构完善兼职教师选聘及管理办法,制定兼职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考核与监控,保障兼职教师队伍的素质及稳定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合作。

以实施工学结合专班精致化项目为抓手,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研发中心、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切实增强学院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产业或专业()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着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针对性。

2.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民办院校灵活办学机制优势,整合两岸产学研资源,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基础上,积极组建由两岸政行企校多方人士参与的“两岸产学合作联盟”,开发一批校企深度合作项目,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建成若干个产学研协运行载体,实现专业与区域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科研实力与科技服务能力及学院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能力,形成利益相关各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3.建设一批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起有效支撑人才培养、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技术应用中心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校内外科技工作提供优质服务。校企合作建立3个深度融合实训平台,10个技术应用中心和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

校企共建“登云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由上海冠军贸易有限公司3年内投资人民币500万元与我院共建登云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校企共建“康威一站式汽车服务实训中心”,并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平台。引入冠亿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进入学校,组建“校院企”三方联合的生产性校内实验室,开展人才培养、生产设计、技术服务等深度合作,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4.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以“两岸产学合作联盟”为基础,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为抓手,通过建设若干个以昆山阳澄湖(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代表的运行载体,集聚两岸创新资源,提升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增强服务与辐射能力,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百、千、万”的目标。即力求通过工学结合专班精致化项目的实施,形成稳固(连续两年以上)、多元化(多项合作项目)的行业代表性、有影响力企业超过百家;力求通过构建两岸产学合作联盟,服务企业超千家;力求搭建一座“服务全面、运转高效”的“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开发一批校企深度合作项目,打造“昆山阳澄湖(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充满活力的校企合作运行载体,完成社会人员学历提升、技能培训超万人。

(四)加快生源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生源质量

1. 拓宽招生类型和渠道

加强招生就业工作领导,组建精干高效、专兼职结合的招生队伍,调整招生政策,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检查、指导、考核,制定激励政策,加大奖惩力度。扩大招生范围和类型,逐年扩大“3+3”中高职衔接项目及“3+2”高职本科衔接项目规模;提高单独招生人数;加强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衡接;拓展试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试点工作,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和招收留学生渠道。

2.巩固和开拓生源市场

加强谋划,认真调研,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生源市场范围;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深化省内生源市场;扩大我院在外省影响力,努力开拓省外生源市场,增加省外生源地区招生数量,到2020年主要生源市场达到10个省份。

3.逐步提升生源质量

严把中职生报名条件和标准,提升中职生新生质量;扩大普高新生人数比例,力争到2020年达到总人数的50%;保持并逐步提高新生录取最低分数线。

(五)加强学生就业管理,稳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1.继续做好就业创业教育工作

建立健全学院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体系,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宣传,深入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继续推行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建设就业指导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以预就业宣讲会、校园招聘会、短信平台、就业网站等多元推荐形式,助推学生成功就业创业。

2.重视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就业指导教师考取职业、创业指导师证照,逐步推行创业授课老师“持证上岗”。重视理论研究,组织授课老师编写和完善校本教材,鼓励发表就创业学术论文。定期对授课老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授课技巧培训,提升就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

3.进一步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

以就业服务为驱动、不断落实“充分就业、适配就业、导向就业、创业就业、稳定就业和满意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目标,从根本上保障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满意度。继续加大就业基地建设力度,至2020年力争每个专业都有优质基地对接。

(六)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升办学水平

1.加强两岸高校合作办学

加强与台湾高水平大学、技职院校的交流合作,以创新合作办学为载体,借鉴台湾先进的技职理念、办学思路和管理经验,引进台湾先进课程资源和教学设备软硬件,开展深度合作;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扩大台籍教师队伍,到“十三五”末,每个专业都要聘请一定数量的高职称台籍专家任教。

2.加强两岸教育文化交流

拓展两岸教育界企业界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两岸教育界企业界人员的互访,定期召开一定规模的研讨会,举办在行业内区域内具有影响的学术性会议,提升学院在苏台和区域的影响力。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1.完善教学科研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教学条件和实习实训室建设,充实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创造更加优越的教学环境;建立和完善大型实习实训设备共享体系,按照实习实训室及设备“专管共用”的指导方针,加强实习实训设备配套建设及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搭建优质实训、教学和培训公共平台。

2.加快智慧校园建设

建设多网融合、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硬件平台;建设绿色、高效、共享的集中化、智能化、虚拟化数据中心;建设资源共享、个性服务的公共管理信息应用服务体系和管理有序、保障可靠的网络安全与运维体系,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水平,构建高度信息化的和谐校园环境。

3.强化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有步骤地对现有校园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完成文体活动中心、教学行政综合大楼、八号宿舍楼、产教融合校内实训基地、图书馆等五大主体工程87300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不断提升校园绿化层次,新建一批校园生态及人文景观;进一步改善学院文体活动条件和生活服务设施。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1.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育人”为主线,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凸显校园文化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我院文化软实力,力争获得“江苏省文明校园”称号。

2.培育良好校风教风学风

秉承“诚正、弘毅、奋进、创新”的校训,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内化为师生坚强的内在精神力量。凝炼并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激励教师为人师表、用心育人,鞭策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追逐梦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

3.加强人文与技能教育融合

重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融合,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提升育人水平,推进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渗透,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4.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紧扣时代主题,紧贴青年特点,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做优人文素质讲座,做强非常零距离、做精文化艺术节;打造高品位校园物质文化,营造改革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培育文明诚信的校园行为文化,融合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资金保障投入

董事会高度重视“十三五”事业发展,学院总规划投入建设资金140887.446万元。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入资金58812.656万元,用于校舍和设施设备建设;2017年投入23500万元,用于行政综合大楼、产教融合大楼一期工程、绿化景观工程、水电道路改造等;2018年再投入58574.79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校舍、设施设备、研发大楼、产教融合大楼二期工程、图书馆、师资队伍建设等,确保满足升本建设工作的需要。董事会批准将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大学科技园,并通过昆山高新区混合所有制形式,形成政行企校多元共构,为“十三五”事业发展提供保障。董事会全力支持办学并承诺,办学所得全部用于学院发展。通过企业捐资助学等途径扩大办学经费来源,确保“十三五”事业发展需要。

资金投入规划

序号

发展性项目

面积/册数/人数

金额(万元)

合计金额(万元)

备注

1

土地资金

696

30/

20880

 

2

基础设施建设

已建项目

J1

6252.80

1875.84

32433.726

          

 

J2

5891.58

1767.474

 

 

J3

23409.19

7022.757

 

 

实训一馆

2666.56

799.968

 

 

实训二馆

1762.95

528.885

 

 

体育馆

8266.91

2480.073

 

 

学生服务中心

1004.40

301.32

 

 

1-2号宿舍楼

15373.90

4612.17

 

 

3-4号宿舍楼

13735.15

4120.545

 

 

5-6号宿舍楼

22602.86

6780.858

 

 

7号宿舍楼

7146.12

2143.836

 

 

在建项目

行政教学综合大楼

25000.00

12500

29500

规划完成,进行细步设计中,2017年报建发包施工。

 

产教融合大楼

25000.00

12500

 

道路水电基础工程

 

2000

 

绿化景观工程

 

2500

 

待建项目

图书馆

20000.00

10000

14000

2018年完成设计,2019年报建发包施工。

 

8号宿舍楼

8000.00

4000

2019年建设

 

3

教学仪器设备

已有教学仪器设备值

 

4308.93

4308.93

2018年底教学仪器设备值合计达7300

 

规划投入教学仪器设备值

 

3000

3000

 

4

纸质图书

已有纸质图书

34万册

35

1190

 

 

规划新增纸质图书

16万册

35

560

 

 

5

人才引进

高级

52

2080

2830

 

 

中高级

30

750

 

 

6

其他办公家具及设备

 

1200

1200

 

 

7

合计

已有办学条件估值

 

 

58812.656

总计109902.656

 

在建工程投入

 

 

29500

 

规划投入

 

 

21590

 

(二)加大制度保障力度

加强学院办学标准体系建设。健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体现登云办学特色的章程和制度体系,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学院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健全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提高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健全重大事项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教职工参与、专家论证、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要求,建设依法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三)强化校园安全保障

深入开展省级平安校园示范院校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整体防范能力;加强校园安防硬件建设,建立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防范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健全三级工作机制;坚持正确的安全文化传播,强化安全与生命教育,营造安全工作氛围;创新管理措施,构建校警联动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四)加强党的建设

强化思想引领,不断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师生政治学习制度,积极营造崇尚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努力形成全院师生共同认可的正确价值取向。进一步健全党的组织机构,提高党务工作效能,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完善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加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力度,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建立和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代会制度,发挥教代会依法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

(五)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督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由董事会执行董事和院长为组长,其他院领导为副组长的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规划组织实施;健全学院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的绩效考核范围;加强规划与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的衔接,结合年度工作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建立符合学院实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保障体系。

面向未来,im体育在线官网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今后五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院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师生要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精心培育文化登云,积极创建和谐登云,加快建设活力登云,努力打造诚信登云,全面实施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建成应用型本科学院而努力奋斗!

 


社交媒体

苏州ERP

学校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江南西路33号1幢1号A5F-13邮编:841322004学院总机:841321918
版权所有:im体育在线官网 © 2012 网站备案号: 浙ICP备19034973号
XML 地图